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建设化工园区大气环境自动监控预警体系越来越受到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针对化工园区大气特征污染物在线监控布点的方法目前尚不完善,文章主要是结合自身经验,阐述了布点前的准备、几种布点方法以及其中的注意事项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环保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松木岛化工园区是大连市“一个中心,四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国内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监控预警技术的基础上,从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因子确定、监控平台建设、空气预警站网点建设、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松木岛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措施,为大连市各化工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的化工园区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化工园区内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有毒有害物质数量大、环境风险等级高,存在着发生重特大事故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但是,我国至今尚未制定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相关研究也未见报道。在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事件高发并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方法,提高应对安全生产事故以及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化工园区环境风险物质、环境风险工艺和环境风险受体三个方面的环境风险的特性,初步拟定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调查评估、建章立制、预案编写三个阶段的技术路线,明确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应急处置措施的四项编制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工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由综合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专项预案、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六部分组成的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加强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急防范能力,近日环境保护部在青海省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组织开展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应急演练,环境保护部、省政府应急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演练活动,全国环保系统应急部门相关人员观摩演练。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试点,是环境保护部2012年4月批复的全国第一家预警体系建设试点。从2014年11月至今已完成四期预警项目建设,共建成  相似文献   

5.
基于大数据的水环境风险业务化评估与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不断建设,国家级、流域级和行政区级别的大数据中心相继产生。快速、高效地分析和利用实时产生、类型多样的环境大数据,提取环境大数据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充满挑战。本文基于环境大数据的数据特点和不同层次的组织管理特征以及环境风险评估预警的业务化需求,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流域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及其业务化系统的体系、分析环境风险智能识别模式、研究环境风险高效模拟预测和评估的方法,并提出一套满足各级管理部门需求,高效利用环境大数据的多中心业务化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防范化解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亟须构建风险的精细化评估与实时智能预警系统。然而,危险废物特性复杂、全过程流转链条长,传统的单一感知数据并不能满足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多模态感知的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危险废物基础信息、环境要素、空间信息的多模态实时感知,并通过感知信息的融合、分析,进行准则判断或现象描述。围绕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针对危险废物贮存环节及非法倾倒两个重要风险因子释放情景,设计了基于多模态感知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以期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管控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决策。  相似文献   

7.
化工产业园区化是政府合理规范化工园区且将化工园区外化工生产企业关停并搬迁至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集聚化,是解决目前中国化工产业安全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政策之一。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刻画了化工园区、化工产品、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和公众四个核心子系统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博弈模型将参与者简化为政府(包括化工园区管委会)、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公众(化工生产企业现址影响半径内的居民群体),并分别构建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与公众参与下的政府与企业间的博弈模型。根据模型推论,此两类情景博弈的纳什均衡都可以为(政府行政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或(政府经济政策,企业按期搬迁入园)。中国化工产业园区化的驱动机制,是在作为外在驱动主体的政府和公众的引导和监督下,作为内在驱动主体的化工生产企业,在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实现其"按期搬迁入园"的机制。进而得出化工生产企业与化工园区"按期匹配搬迁入园"、提升化工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差异化地一企一策及建立公众和企业与政府的三方对话机制的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环境风险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管理的前提和依据。目前比较成熟的方法分为项目"事先"环评和健康"事后"风险评估。以上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由于多种原因制约,无法提供给环境管理部门实时在线的环境风险结果。实际上,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在不断完善中,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保护领域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风险评估也将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新型环境风险评估更具系统性,将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环境(E)—污染物(M)—人为因素(H)的风险耦合度。虽然数字化环境风险评估在相关风险因子和风险评估方法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是新形势下环境风险管理的一个全新方向,其应用将对环境管理领域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将分析传统环境风险评估与"互联网+"时代的环境风险评估差异,探讨新型数字化环境风险评估需要的支撑硬件与平台,并对数字化环境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我国危险废物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快速提升和完善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已逐渐成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我国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现状,探讨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的建设内容,建立了典型示范基地以验证平台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险废物污染预警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平台建设提供借鉴,为政府环境应急管理系统构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化工园区安全环保事故多发,园区生存发展面临极大挑战。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是破解化工园区乃至整个行业发展瓶颈的唯一出路。本文以国内典型的精细化工园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梳理该园区建设以来在产业发展、安全生产、污染整治方面的创新实践及成效,凝练出具有启示意义的管理与规划特点,以期为其他精细化工园区提供借鉴。实践显示,发展较成熟的化工园区向非化工园区转型难度大且代价高,而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是趋势所在,科学地实施规划管理,是化工园区绿色发展的首要。化工园区推进绿色发展,宜在充分摸清园区"家底"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即:以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突破带动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以大企业为核心,构建产品间、企业间协作的动-静脉耦合产业链接和共生网络;建设清洁化、多功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基础设施组团;构建全过程环境和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本质安全;资源环境要素约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及准入控制。2006-2015年,上虞园区整体实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的相对脱钩,产生了积极的经济环境效益。其绿色发展实践对其他化工园区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设化工区需对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且化工区风险预警和防范具有优先性问题,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风险分级。现有研究中的区域风险源分级方法上存在较大的不足。根据化工区风险源的特点,基于环境风险评价和灰色系统的基本理论,探索性的将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化工区风险源分级中。建立了一套适合化工园区的指标,对各个企业进行聚类分析,划分风险等级。以大连市某化工区为例,筛选8个指标,并选取了6个化工企业进行灰色聚类分析。将它们归为4个不同的风险级别。该方法不仅能较全面地反映化工区各个风险源的风险级别,对风险源的规划、布局和管理起到较好的决策支持作用,而且能指导预警和防范体系的建立,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对工业园区引入的化工项目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是园区规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氯碱生产项目潜在的环境风险环节进行识别和风险类型的确定,对发生泄漏性事故进行环境风险评价,预测了事故发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范围。对事故发生后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应急减缓措施,并对项目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天津市工业园区发展沿革和经济环境绩效,分析了2018—2020年园区“围城治理”措施及成效,识别新时代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策略建议。研究发现:天津工业立市特征突出,工业园区更是主战场,曾为全国园区的发展起到重要带头作用。园区“围城治理”较好地解决了存量土地、环境等问题,开启了天津园区发展新阶段。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驱动力减弱、保留园区与被整合园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清晰等挑战。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是立足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加速科技创新资源及高端创新要素向园区流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配套能力,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动能。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市强化园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分区分类制定园区跨越式发展策略并完善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评价动态优化。三是以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为抓手,深化园区转型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相似文献   

14.
化工园区整体安全性评价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明珠 《四川环境》2011,30(1):61-66
本文旨在通过对化学工业园区安全性的研究,探求建立一种适合于化学工业园区定性安全评价的模式,重点通过对化学工业园区内企业间的安全相关性的研究使园区在规划、建设阶段达到整体最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要针对园区布局的安全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生态影响评价研究中的评价对象、内容和方法缺乏统一的模式,本文以攀枝花高耗能园区的开发为例,尝试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业园区开发生态影响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将生态系统分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景观生态保护四个目标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细化评价因子,通过专家打分和矩阵运算确定其权重,再根据适当的评价标准,运用指数法得出评价结果。结果表明该工业园区在建成前后,其生态综合指数由0.552提高到0.794.其级别由三级提高到二级,说明该园区生态系统总的状态得到改善,该工业园区项目开发可行。  相似文献   

16.
工业园区水管理创新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凸显。工业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贡献突出,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特别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日益趋严的绿色生态发展政策导向下,园区实施可持续水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思考和系统优化原则,提出园区水管理创新概念模型,包含供(取)水、用水、废水处理、排放、污水再生回用、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与水管理相关的关键环节组成的全生命周期园区水管理体系,实现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防范水风险,改善水环境质量。从多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协同园区、企业、周边流域三个层面,采用PDCA循环,设计包含水管理问题识别、成因分析、实施对策和绩效考核四部分的园区水管理创新概念、框架及基本流程,制定以园区管理机构和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全方位园区水污染防治关键行动,以达到园区和企业水资源消耗总量与用水强度双向优化、周边流域源洁流清,实现可持续生态化绿色发展的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快速工业化发展,尤其是新建工业项目"入园进区"的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越来越成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从园区准入、适用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当前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的梳理,对工业园区系统化的工业园区环境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探讨,研究建议:在园区设立时,应突出区域上资源、能源、环境三元优化与统一,园区企业入园突出环境准入尤其是有利于园区的生态化与循环化改造;在园区企业水污染防治中,应探索园区企业协同治污的差异化排放标准,建立全过程控制水污染防治路线;在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中,应以排污许可管理为主线,构建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方协同的系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