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磊  张波 《环境科技》1995,15(2):43-49
本文在以往的单个要素灰色聚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灰色关联聚类法,用于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针对浦东新区的五个规划小区,进行区域综合环境质量和灰色关联聚类评价,确定各规划小区的评价等级以及优劣顺序,并结合各小区的规划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宁蒙沿黄地带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与情景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宁蒙沿黄地带属于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快速城市化地区,研究这一典型地区的城镇用地扩展对丰富城镇用地扩展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提供相应政策建议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2000-2005年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计算城镇用地转换适宜度矩阵,结合CA-Markov模型模拟3种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展趋势。结果表明:2000-2005年,城镇用地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其次是草地及极少量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对城镇用地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是邻域内城镇用地比重、年降水量、到2001年国道距离、到水域距离、到2001年省道距离以及到2000年土地利用中耕地、林地和草地的距离。一切照常情景下,2016年宁蒙沿黄地带城镇用地总量约997 km2,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区、包头市区等主要城市边缘;规划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达到1 525 km2,分布格局与一切照常情景类似;生态保护情景下,城镇用地规模总量达到1 480 km2,城镇用地沿交通轴扩展呈组团分布。由此得出主要结论:大城市边缘区和交通线是城镇用地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总量控制的区域整体城镇用地规划可以优化区域整体城镇用地扩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河南省新密市城市总体规划区为例,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河岸塌岸、地面不均匀沉陷。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建设用地分类,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进行了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出在城市总体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规划建设用地类别的变化将可能5I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变化,地质灾害危险性与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并不总是“危险性大区——适宜性差”“危险性中等区——基本适宜”这样简单的对应关系,评估成果一般难以满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区域规划项目用海本身就是一个新领域,而区域规划用海面积和理性分析也是一个新难点。用地控制指标法是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标准,通过累加规划范围内每种土地类型的具体用地指标,分析整个区域用海面积的合理性。本文以曹妃甸综合服务区工程项目为例,对区域规划项目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用海面积合理性分析方法——用地控制指标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不断改进区域用海规划面积合理性分析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工程地质及重要生态敏感点等多项评价因子,从国家(及地方和行业)规定的标准、背景和本底标准、类比标准以及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等方面讨论了评价标准的建立过程。采用多边形法,以所有评价因子的图层叠加后形成的最小图斑作为评价单元,避免了网格法中规则网格的划分不易完全与土地的均质条件及各影响因素的实际分布相符合的缺点。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得的因子权重对每个单元用于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将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与区域建设用地规划作对比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基于上述评价标准的生态适宜性分析能够很好地应用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SEA)。  相似文献   

6.
郑涛  陈爽  张童  徐丽婷  马丽雅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980-2994
从中微观尺度对城市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流失进行驱动因素分析,尤其将政策规划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可为生态用地开发与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贝叶斯网络模型综合考虑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的邻域因子、自然因子和政策规划因子,以良好的图形描述方法较为清晰地展示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驱动因子之间的过程关系。以南京滨江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间,南京滨江地区约11.0%的生态用地发生流失,维持稳定的生态用地占比89.0%;(2)政策规划保护力是影响南京滨江地区生态用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城镇扩张惯性力次之,二者对生态用地流失的敏感性分别为9.37%和2.53%,而开发阻力的敏感性仅为0.21%;(3)在政策规划因子中,沿江岸线规划对维持生态用地稳定性的作用效果高于土地利用规划,表明要使生态空间得以长期存在,应制定基于生态用地功能目标的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7.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优化是满足不同整治目标下差异化的用地需求,缓解潜在用地冲突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儋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区国家级试点项目区为研究区,基于生态价值增长目标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标之间的权衡,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用地设定生态价值优先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优先两种整治情景,以2019年试点项目区三调成果为现状,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和GeoSOS-FLUS模型分析两种整治情景下的用地结构优化和用地布局优化。结果表明:生态价值优先整治情景下,与现状相比,试点项目区红树林地和水田规模增加明显;整体景观分离程度较高,分布更加均衡且破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优先整治情景下,与生态价值优先整治情景相比,试点项目区红树林地和水田增加规模有所变小,但商业服务业用地规模明显增加;整体景观进一步破碎化。两种整治情景的用地布局与《儋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起步区国家级试点实施方案》中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项目布局相似与差异并存。因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若增加生态价值与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需要统筹配置各用地类型,同时也要关注优化用地后可能对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宜兴市2012年-2014年土地利用数据、水生态健康等相关数据,引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水生态健康现状进行分析,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测算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与水生态健康主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比例与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负相关,湿地、草地、园地、林地用地比例与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标正相关;建设用地比例与底栖动物负相关;湿地用地比例与营养、底栖动物指标正相关较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现有规范中餐厨垃圾处理厂用地标准,分析了现有标准中处理厂分类标准以及综合用地指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现状全国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情况对处理厂处理工艺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对影响处理厂用地面积的两个核心因素——设计规模和用地指标进行了研究,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处理厂规划用地控制标准.规划新增餐厨垃圾处理厂时应采用先进工艺(如厌氧&好氧协同工艺),经分析表明应依据实际情况并参考现有工程案例的分析结果确定设计规模和用地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论文从规划目标一致性与实施有效性两个视角出发构建概念模型,选择GIS空间分析方法与Logistic计量模型作为技术支撑,对江苏通州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一致性视角,从空间规模与空间结构控制效果来看,通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2002—2010年间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较差,对具体地类而言,新增城镇工矿用地的管控效果要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2基于有效性视角,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显著影响,规划确定的建设预留区对建设用地扩张起到了明显的空间引导作用,但与预期相反,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却未发挥出应有的约束作用;3综合来看,规划实施的一致性较差,且规划管控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处于不完全理想的状态;4对比可知,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空间区位变量对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作用会相对更强,意味着集聚发展可能成为必然,有必要强化规划实施的空间管控效果。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扩张的管控效果,可为完善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3):F0002-F0002
2007年7月24-25日,在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的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圆满召开。来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及全国各省级、地级的规划编制技术人员5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以平江县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选择了自然生态、生态安全、社会经济三大类因素和高程、坡度、坡向、自然灾害、基本农田、生物生境、交通区位、水文区位和城镇吸引力9个指标,建立了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村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三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和9个指标之间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权重最大的是生态安全因素,所以城镇建设必须从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进行科学规划;自然灾害指标合成权重最大,是城镇建议用地规划着重考虑的指标.层次分析法是系统的分析方法,为村镇建设用地的选择提供了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铁路运营里程快速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但受行业特点、线路规划、功能设计、土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既有铁路用地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低效利用或废弃闲置土地。由于铁路用地具有公益性、无偿划拨性、使用无期限性等特点,在当前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鼓励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背景下,根据既有铁路用地的利用性质及设计功能的发挥情况,在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资源条件和利用态势提出优化开发途径,结合潜在利用方向进行综合潜力评价,进而提出综合开发利用策略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建设用地改造方向为重点,选取南京市区范围内4宗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开展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分析思路,对推进铁路存量用地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镇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有助于引导城镇用地合理扩展。针对传统评价方法的不足及生态适宜性的模糊性,提出基于局部惩罚型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选择7项生态适宜性影响因素,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对江苏省太仓市城镇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变权模型可灵活而合理地处理各评价单元各因素的权重值;研究区内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于城镇扩展的土地分别占土地面积的25.89%、8.35%、37.43%和28.33%,其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及其空间分布与实际相符,通过生态敏感性综合分值的比较可为城镇用地扩展区位选择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基于变权的空间模糊综合评价凸显了"瓶颈"因素的否决作用,更能精确、合理地反映城镇用地扩展的生态适宜性状况。  相似文献   

15.
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的地质环境特征,建立了由地形地貌、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活动断裂和地震效应6个评价要素和19个评价因子构成的多层次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基于评价单元的多因子分级加权指数法评价模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与建设规划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宜宾市规划中心城区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5.78%,较适宜区占29.01%,适宜性差区占18.03%,不适宜区占23.04%,适宜和较适宜的地区可满足近期城市规划用地需求;规划中心城区用地规划整体比较合理,现有和规划建设用地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主要为适宜和较适宜。该评价结果可为宜宾市城市规划、工程建设选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完善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类似西方"增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引进"界线评价法",利用边界容纳度、边界充足度、边界临近开发度3项指标对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中的规划建设用地边界控制成效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规划实施期间(1997—2005年),规划建设用地边界外的实际建设用地增长规模(33.9 km2)要高于边界内的增长规模(29.1 km2);②大量建设用地增长发生在规划建设用地边界的外边缘,其中共有66.3 km长的规划建设用地边界出现了边缘式土地开发,占总长度(239.3 km)的28%,且整个规划边界的划定范围过小。总体来看,规划建设用地边界的控制成效并不理想,约束力也不强,未来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乌鲁木齐市“九点阳光”小区为例评价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视觉环境。综合“公众参与-平衡”和“环境-判别调整”的评价方法,以13个环境要素为研究对象,评价其视觉环境和各要素等级,将相关和回归分析运用于数据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布局、景观小品、植被类别、水景与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视觉环境显著相关,而山石、阶梯、树池、娱乐设施、小区照明对其影响不显著;市政设施、道路、休息设施、服务设施也是影响居住建筑外部空间视觉环境的重要因素,其中市政设施对其存在负面影响。研究真实反映居民的评价,分析了与其他研究的异同点,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城市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城市环境铅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理论,以武汉、兰州、长春、青岛四大城市为空间序列点,取表土、植物和居民头发平均铅含量为参考因素,取单位面积年均燃料油和燃料煤耗量,主要含铅污染物年均排放量,以及某些气象因素为比较因素,进行了多参考因素的优势分析。灰关联度矩阵表明,我国大城市环境铅污染的优势影响因素是燃料油年均耗量、燃料煤年均耗量、平均相对湿度和煤灰年均排放量,其中燃料煤年均耗量是表土平均铅含量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湿度是植物平均铅含量的最大影响因素;燃料油年均耗量是居民发铅平均含量的最大影响因素。可以确认抗爆汽油中的铅对居民健康具潜在危害性。  相似文献   

19.
呼和浩特市主要以开采地下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本文就呼和浩特市地下水水位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地下水水质作出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主要国家城市人均用地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谈明洪  李秀彬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813-1822
城市人均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一直受到学者和规划师的广泛重视。1991年我国颁布了人均建设用地标准,之后,这个标准成为我国核准各级城市规划的一个主要指标。经过近20 a的快速发展,这个指标是否还能反映我国城市用地的真实需求?为此,研究选择了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80个国家的城市人均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国人均用地的差异,并用截面数据对城市用地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用地的需求水平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国家城市人均用地差别很大;一个国家城市人均用地水平的高低和该国人均土地资源的丰富程度、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基于本文的数据,运用经验模型,研究认为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用地约为165 m2/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