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79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1982-2003年中国草地生物量时空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气温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42.
以1989—2016年玛纳斯河流域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计算玛纳斯河流域草地总覆盖度和裸沙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监测年与基期年的比较,计算草地覆盖度相对基期年的减少率和裸沙面积相对基期年的增加率两个监测指标,依据《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GB 19377—2003),对计算出的两个指标分别进行沙化等级评定和赋值,将两种评定结果相综合来监测草地沙化。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近30年来荒漠草地沙漠化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玛纳斯河流域草地沙化是人为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刈割频率对香港草地于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使干物质生产量下降,刈割频率越高生产量下降越大。禾本科植物受刈割影响比木本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大,且停止刚割一年后生物量仍低于对照点。认为常年刈割是华南草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4.
草地生态农业与产品革新是西北地区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北地区农业越来越依赖化肥、农药来提高产量以及污染问题日趋 严重的现状,提出将发展草地生态农业与革新产品作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建议先主抓多途径开辟有机肥源,大田作物资源化增值,快速解决奶牛牛源与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4项,可改善生态环境,使农民增收,将农业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5.
在甘肃省夏河县对鼓翅皱膝蝗的种群结构、数量变动、空间格局及动脉进行了系统研究。鼓翅皱膝蝗1a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6月上旬达到出土高峰,此期蝗虫种群仅由1龄和2龄蝗蝻组成,其中1龄蝗蝻占81.8%,2龄蝗蝻占18.2%,成虫于7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达到羽化高峰,此期的成虫数量达61.3%,而蝗蝻仅占38.7%,蝗蝻期约为72d,成虫寿命54d左右,每雌平均产卵32.6粒。鼓翅皱膝蝗在草地上属聚集分布,蝗蝻发生期种群的空间动态主要表现出扩散趋势,但初孵化出土时有短暂的聚集行为。取食量随龄期增大而增大,每头鼓翅皱膝蝗取食牧草量蝗蝻期平均为1.5g,成早期约为5.8g,成早期的食量是蝗蝻期的3.7倍。表3参12  相似文献   
46.
鲁春霞  于格  谢高地  肖玉 《生态环境》2007,16(4):1289-1293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将严重地影响高原的水源涵养功能。为了定量研究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采用大型风洞实验,模拟人类不同的干扰方式和干扰程度对高寒草地土壤水分保持功能的影响。实验样品采自青藏高原三个草地类型: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和高寒草原。干扰方式包括破坏草地地上部分和根系,干扰程度包括轻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和全部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地上部分破坏后,土壤含水率均有下降,降幅分别为:QZ1为6.9%~9.2%、QZ2为6.8%~10.1%、QZ3为9%~10%;当根系遭到破坏后土壤含水率的降幅则分别为:QZ1为16%~30%,QZ2为17.25~32.1%,QZ3为22%~50%,显然,根系破坏后土壤含水率降幅远大于地表植被破坏后的情形。因此,植被根系是高寒草地水分保持功能的关键。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剧,土壤含水率在迅速下降。从试验模拟结果看,三个草地类型中土壤水分保持功能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化草甸>高寒草原。  相似文献   
47.
若尔盖西部草甸的基本类型、特点及近几十年来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0年8月对若尔盖西部草地的调查,确定了该地18个草丛类型(不包括典型的沼泽植被)。经群丛间Pearson最大相关系数配合生境作图,将该地区的草地群丛分成3大类,即沼生草地,中生性草甸和旱生性草地。各群丛的SW指数,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裸地面积按照生境序列作图,显示中性草甸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地上生物量。群丛C和J分别是沼生和旱生植被与中生性草甸之间的拐点式过渡类型,其物种丰富度明显比周期的群丛低,生境转换关键种分别为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在草地物种组成上,杂类草占81.3%,莎草类仅占6.8%;群丛建群种方面,杂类草占61%,莎草类占28%;在次优势种方面,杂类草和禾草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草原成分出现在丛中生至旱生的群丛中,在有些群丛中甚至成为次优势种。沼泽消退,黄河河道附近沙化以及过牧的阳坡山地生长带刺的旱生化植被,说明当地正经历着干旱化的过程,原因不仅有自然的还有人为的,特别是草地的过度使用。最后对当地草场的管理及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图3表2参20  相似文献   
48.
对青海省都兰县吐谷浑古王国墓葬群山谷地及其周围3 600 km2范围内生态环境进行考察后认为,完善的草地旅游应具有生态心理抚育、生态文化鉴赏、自然原生态的生理享有以及草地生态农业成就观光4个方面的生态功能.据此,提出了草地生态旅游的建设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49.
关于《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匡耀求  黄宁生 《生态环境》2005,14(1):134-135
湿地公约文本使用的英语是英国英语,其使用的词汇与美国英语有微妙的区别,湿地国际(中国)官方文本对《湿地公约》中湿地定义的汉译不确切。文章讨论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与湿地有关的几个词语在含义上的差别,重译并解剖了几个典型的湿地定义。  相似文献   
50.
采用涡度相关法对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生态系统的CO2 通量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 在生长季节(5~9 月),就日变化,08:00~19:00 为CO2 净吸收,20:00~07:00 为CO2 净排放,CO2 通量 净吸收峰值一般出现在12:00 时,7 月份12:00 时CO2 净吸收峰值为1.41 g·(m2·h)-1;就月变化,7 月 是生长季CO2 净吸收最高月份,月CO2 净吸收量达到162.70 g·m-2,整个生长季CO2 净吸收的总量达 468.07 g·m-2。非生长季节(1~4 月及10~12 月),CO2 通量日变化振幅极小,最大CO2 净排放通量出现 在3 月,为0.29 g·(m2·h)-1,除12 月和1 月各时段CO2 通量接近于零,其余月份各时段CO2 净排放在 0.02~0.29 g·(m2·h)-1;3 月是全年CO2 净排放的最高月份,全月CO2 净排放量为72.33 g·m-2,整个非生 长季CO2 净排放为319.78 g·m-2。结果表明,无放牧条件下青海湖东北岸地区草甸化草原,全年CO2 净吸收量达148.30 g·m-2,是显著的CO2 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