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47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07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为有效治理呋喃丹的污染,从受呋喃丹长期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呋喃丹的菌株CFDS-1,经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AY702969)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地位等分析,将其初步鉴定为Sphingomonas sp.当接种量为5%时,CFDS-1能在48 h内降解100 mg L-1的呋喃丹,对于高达300 mg L-1的呋喃丹依然有降解效果;CFDS-1对呋喃丹的降解率与起始接种量呈正相关;降解呋喃丹的最适pH是8.0~9.0;在20~42℃范围内,温度对CFDS-1降解呋喃丹没有显著影响;该菌在250 mL三角瓶中装液量为100 mL时,对呋喃丹的降解效果最好.土壤实验表明,该菌株同样能有效地降解土壤中的呋喃丹残留.  相似文献   
92.
为促进自养高产油微藻的工业化应用,从青海多种生境中分离到34株产油微藻,以筛选获得产油脂最高的青3-2-2株为出发株,18S rRNA分析表明其与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同源性达到99%以上,确定该株属于栅列藻属.研究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等培养条件对微藻生物量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为:硝酸钠为氮源,以10%(V/V)接种量接种于普通SE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初始pH 7.0,培养周期为20 d,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脂产率,比优化前的产率增加了近70%.  相似文献   
93.
分别用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crassa)、紫红曲霉(Monascuspurpureus)、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roseus)、深红酵母(Rhodotorularubra)、诺卡氏菌(Nocardiasp. )N89和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sp. )A05的细胞壁制成6种诱导子.当在玉米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诱导子进行诱导培养时,青霉PT95菌株的菌核生物量和菌核中积累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有了显著的提高(P<0. 01),从而提高了PT95菌株的类胡萝卜素产率.其中, 4种真菌诱导子的效果明显好于另外2种放线菌诱导子,紫红曲霉诱导子的效果最好.当培养基中紫红曲霉诱导子的质量分数为100μg/g时,每百克玉米的类胡萝卜素产率达到14 446μg,比对照提高176%.除紫红曲霉诱导子外,其余5种诱导子都能显著提高总色素中的β-胡萝卜素百分含量(P<0. 01). 表4参9  相似文献   
94.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原油降解菌XD-1,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 sp.).初步实验表明菌XD-1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的作用,对该菌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XD-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菌在生长对数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充足的碳源是产表面活性剂的必需条件,菌利用原油为碳源时能持续大量地产表面活性剂;原油和尿素为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菌XD-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营养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 g,尿素4 g,磷酸二氢钾1 g,微量元素液4 mL,水1 L,pH 8.0.  相似文献   
95.
太湖环棱螺牧食活动对苦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6年9—10月在太湖“863"项目试验基地进行环棱螺(Bellamya sp.)对苦草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经过5周的生长,对照中苦草生物量增加得不多;而各螺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非常明显,且与所投放的环棱螺的密度呈正相关关系,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生物量的增长率分别为对照的4.5,5.3和6.2倍. 另外,环棱螺对苦草根系的影响,表现为各螺处理中苦草根状茎生物量均大于对照,而根须生物量和根须数均小于对照. 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是,放养20,40和80个螺的处理中苦草表面附着生物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分别低于对照的33.3%,54.8%和53.7%. 说明螺与沉水植物共存时,对沉水植物生长及繁殖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浅水湖泊中放养适当密度的环棱螺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沉水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96.
萘降解菌N19-3的分离、鉴定和萘双加氧酶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萘的N19-3菌株. 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等鉴定其为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 sp.). 该菌株能在30 ℃,30h内将1 000mg/L的萘完全降解. 降解萘的适宜温度为20~30 ℃, 适宜pH为7.0~9.0. 0.1mmol/L的Ca2+和Fe3+对N19-3菌株降解萘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0.1 mmol/L的Mn2+和Zn2+对N19-3菌株的生长和萘的降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0.1 mmol/L的 Cu2+则完全抑制了N19-3菌株的生长和萘的降解. 通过PCR方法在N19-3菌株中扩增出分别与C. testosteroni H菌株的萘双加氧酶铁硫蛋白大亚基基因(pahAc)与双加氧酶铁硫蛋白小亚基基因(pahAd)高度同源的核苷酸片断.   相似文献   
97.
氯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药厂废水排放口附近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能降解氯氰菊酯的细菌LQ-3.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GenBank Accession No.FJ222585)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Starkeya sp..LQ-3菌株只能以共代谢方式降解氯氰菊酯,在有酵母粉、蛋白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存在的条件下,5 d内对20 mg·L-1氯氰菊酯的降解率达到72.1%.LQ-3菌株降解氯氰菊酯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pH值为7~8.LQ-3菌株还能降解功夫菊酯、甲氰菊酯、联苯菊酯和溴氰菊酯.酶的定域试验表明,LQ-3菌株降解氯氰菊酯的酶属于胞外酶.  相似文献   
98.
Arsenite [As(III)]-oxidizing bacteria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reducing arsenic [As] toxicity and mobility in As-contaminated areas. As-resistant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oils of two abandoned mine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isolated bacteria showed relatively high resistances to As(III) up to 26 mM. The PCR-based 16S rRN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isolated As-resistant bacteria were close relatives to Serratia marcescensa, Pseudomonas putida, Pantoea agglomerans, and Alcaligenes sp. Among the five As-resistant bacterial isolates, Alcaligenes sp. strain RS-19 showed the highest As(III)-oxidizing activity in batch tests, completely oxidizing 1 mM of As(III) to As(V) within 40 h during heterotrophic growth.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indigenous bacteria have evolved to retain the ability to resist toxic As in the As-contaminated environments and moreover to convert the species to a less toxic form [e.g., from As(III) to As(V)] and also contribut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As by being involved in speciation of As.  相似文献   
99.
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武汉市的池塘分离到3株编号分别为M6,M8和M13的溶藻细菌,对这3株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溶藻专一性和溶藻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6,M8和M13分别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它们分别能溶解鲍氏织线藻、念珠藻、鱼腥藻、坑形席藻、铜绿微囊藻、鞘丝藻等多种蓝藻,并且它们的液体溶藻现象较固体溶藻现象明显;3株溶藻细菌培养液的过滤液仍有溶藻效应,说明溶藻原因可能是细菌释放某种化学物质所致.   相似文献   
100.
利用鱼粉废水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GX-4-1可以利用鱼粉废水生产性能良好的微生物絮凝剂PSD-1,低温储存325 d内活性稳定.该絮凝剂具有良好的pH稳定性,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高达90%以上.在pH=12时,该絮凝剂在沸水中加热30 min后,活性下降不到50%.经有机溶剂提取、冻干后获得的絮凝剂干粉活性回复率高达99.66%.考察了该絮凝剂对土壤悬液和大肠杆菌悬液的净化效果,发现在碱性条件下,以CaCl-2为絮凝助剂时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