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环境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是指向全体公民宣传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公民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的各种教育活动。20世纪以来,环境教育日益升温,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中国是人口大国,生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教育变革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环境教育就更应该受到重视。但目前,"想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许是环境教育的现实写照,这与我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崭新的社会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观的演变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的最新认识。50、60年代是“经济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文明的唯一标准,它带来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70年代是“社会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强调把社会文明纳入发展内容中,这是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80年代以来,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提出的,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看,它是人类发展观的质的飞跃。经济上…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环境解说系统对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潜移默化地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规范游客的行为,保护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恶化,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各国政府也认识到要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体公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技能并且变成公民的自觉行动,而环境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环境教育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两种,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1]。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旅游景区越来越成为  相似文献   

4.
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共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认为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配合,更加有利于孩子的环境教育。一、项目背景及目的环境保护是关系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幼儿的环境教育,把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青岛市在各中小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幼儿环境教育尚显薄弱。为摸清我市幼  相似文献   

5.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环境教育在这其中又是如何发挥及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环境保护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环境教育,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深入贯通到整个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使其成为全体受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也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为实现这种变革,实施环境教育至关重要。而实施环境教育的对象,重点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各级决策和高层次骨干人才。所以在高等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牢固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基本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就像绿色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物中坚力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颖  黄晓燕 《环境教育》2004,(11):24-26
一.环境教育 自联合国第27届会议规定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蓬勃发展。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的共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联合国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都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塞萨洛尼宣言》提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发展历程1965年,英国率先提出了“环境的思想,这种传统的环境教育目的是使人们了解破坏环从而自觉地对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又不损害下”。可持续发并明确指出了它们是(中国211994)。这种发展既包括也包括社会的进步和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使环境变,环境教育已从单纯的面向环境保护的教育,转向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即:从政治、经济、社会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上述的知识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原则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实施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全民终身环境教育已日趋必要与紧迫。本文运用环境保护理论及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从世界与我国环境教育的形成与历史演变着手,论述了我国环境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思路、原则及其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也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是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教育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它从多种角度全面理解环境体系,掌握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及其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以跨学科的方式融入各科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环境教育强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知  相似文献   

11.
绿色校园文化在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的实证研究,提出高等学校可以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精神层面,从社团行动、教师行为、教学管理行为等行为层面,从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教育解说体系等物质层面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相似文献   

12.
加强环境法制教育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理念,促进环保社会治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环境教育法律依据、教育内容、教育职责、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在我国大陆开展环境教育法制建设,须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党、政府、社会、公民和市场关系的制度化,解决组织主体、参与主体和经费保障等关键问题,符合实际并发挥实际作用。在党内法规方面,要制定与国家立法相衔接的环境保护党内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在国家立法的建设方面,制定专门了《环境教育法》或者《环境教育条例》,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的环境宣传教育权利和义务,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制度和机制,采取有针对性和可接受的宣教方法与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制度得以运行。  相似文献   

13.
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是促进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在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的环境管理机制方面尚比较薄弱,本文对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环境管理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区环境规划编制与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环境科学迅速发展,环境图书激增,环境高等教育也在快速发展,而环境高校大部分图书馆人员没有经过环境专业教育,因此环境高校图书馆人员在职教育很有必要;其主要方式有学历教育、函授教育、岗位培训、专项教育与自学;其重点内容是环境科学,还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现代技术、语言工具等.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发展,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整合和发挥环境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以促进公众参与的巨大潜能,推动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途径。环境NGO为促进公众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尽管总体看来促进公众参与的行为层次比较低,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带来的变革将是深远的。全社会应该关注扶持环境NGO成长壮大,促使公众参与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17.
Studies of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have shown that relatively wealthy localities with organized environmental groups are able to avoid unattractive facilitie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sk whether the same logic applies in Hungary, a middle-income ‘transition’ society. The focus is not on the formal legal powers of local governments but on some of the influences on local 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policy. Drawing on a survey of mayors, notaries and environmental officials in 600 local government units in Hungary (from Budapest to villages),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group mobilization, environmental group influ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It is shown that there ar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group mobilization between settlement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that these differences, together with differences in local economic situation, explain the differing levels of perceived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groups on policy. The localities where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group influence is greatest are identified and shown to b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a tradition of ‘civic culture’, or where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asset as part of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is concluded that similar processes to those found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ocieties exist in Hungary. Copyright © 200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It is presumed that the present environmental thrust is not a wholly transitory fad; that there will be a residual impact on American society which will demand greater consideration in the futur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by resource developers and public works agencies. An example is cited to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environmental thrust and the severe consequences of ignoring it under the present emphasis on this aspect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 attempt is made to understand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ramatic change in public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and opposition to projects of apparent benefit to society. It is suggested that basic changes in philosophy and concept will be necessary in the field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Some broad ec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guidelines are provided in the interest of implementing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Finally, those involved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public works are challenged to accept the concept of eco-engineering; a concept combining the competing element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19.
试论加强城乡结合部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必须完善城乡结合部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切实做好环境规划工作,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