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重型柴油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技术(PEMS)可以获得实时的机动车排放数据.笔者利用PEMS实测了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数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CO、HC、NOx和PM的排放因子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同时使用MOBILE6模型,经过模型参数的校正,从而得到相应的预测排放因子,最终对排放因子的实测值、MOBILE6模型预测值以及欧Ⅱ的排放标准估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樊守彬  田灵娣  张东旭  曲松 《环境科学》2015,36(7):2374-2380
通过调研北京市机动车车型构成、车辆行驶工况、环境温度、油品品质等基础数据,利用COPERTⅣ模型计算了机动车尾气中CO、NOx、HC和PM的排放因子.应用车载测试系统对典型轻型汽油客车和柴油货车的实际道路排放因子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对比,结果发现国Ⅳ标准下,轻型汽油客车的CO排放因子的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0.96倍,NOx的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0.64倍,HC的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4.89倍.对于国Ⅲ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轻型、中型和重型货车的CO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别是模型数据的1.61、1.07和1.76倍,NOx排放因子的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1.04、1.21和1.18倍,HC排放因子的实测数据是模型数据的3.75、1.84和1.47倍,PM排放因子则为模型数据是实测数据的1.31、3.42和6.42倍.  相似文献   

3.
捷达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OEM是最新的基于车辆实际行驶路况的车载尾气检测系统,文中利用OEM在实际道路上对不同捷达车的实时尾气排放进行测量,得到10天测试车辆每秒的尾气排放数据,并利用数据库统计、排放数据匹配行驶周期等方法,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尾气排放因子。同时使用了美国的MOBILE6软件,确定相对应的输入参数,得到相应排放因子。最终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探讨MOBILE6在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中巴车实测排放因子和MOBILE6预测值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文  于雷  刘娟  宋国华 《交通环保》2005,26(3):40-43
利用车载尾气检测(OEM)技术对在实际道路上行驶的中巴车辆进行测试,得到该车的实测排放因子;同时应用美国环保局(EPA)开发的MOBILE6模型,在对相关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后计算相应的排放因子;对得到的排放因子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就MOBILE6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调查研究天津市机动车车型构成、保有量、车辆行驶状况、气象数据和油品等基础数据,利用COPERT IV模型计算了在国1、国2、国3、国4和国5排放标准下机动车尾气中CO、NO_x、VOC和PM_(2.5)的排放因子.应用车载测试系统在实际道路上对国4柴油货车的排放因子进行了测量,并将模型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国4排放标准下,污染物排放实测数据普遍高于模型模拟数据.对于轻型载货柴油车而言,实际道路测量的CO、NO_x、VOC和PM_(2.5)的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模拟数据的2.5、4.3、1.9和1.2倍;对于中型载货柴油车而言,以上污染物的实测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的1.3、2.1、1.0和1.2倍;对于重型载货柴油车而言,以上污染物的实测排放因子分别是模型的1.7、1.9、1.1和1.2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IVE模型进行公交车尾气排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IVE尾气排放模型并与MOBILE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GPS对上海市公交车多条运行线路进行了实时运行速度测量,得到上海公交车运行模式的BIN分布,对上海市CNG公交车和柴油公交车的尾气排放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使用CNG公交车代替柴油公交车后,NOX和PM的排放均有显著的降低,但采用不同技术的CNG公交车尾气排放仍有很大的差异,无催化转化和尾气再循环的CNG公交车的CO排放量远高于同类型柴油公交车的排放量。认为IVE模型的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其计算模式适用于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清单分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对机动车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中缺乏含氧VOCs(OVOCs)覆盖、缺乏最新国VI排放标准特征识别等问题,本研究选取了涵盖国I~国VI不同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和国Ⅲ~国Ⅴ柴油车为研究对象进行底盘测功机测试,采用SUMMA罐和DNPH管采样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不同排放标准下机动车尾气中VOCs排放特征的变化趋势及启动方式对VOCs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排放标准的轻型汽油车尾气组成呈现较大差异.随着排放标准的升级,烷烃、烯炔烃和芳香烃的质量比例逐渐减少,OVOCs逐渐增加,国Ⅰ~国IV轻型汽油车排放以烷烃和芳香烃为主,国V~国Ⅵ轻型汽油车排放以OVOCs为主.国VI轻型汽油车中OVOCs占比高达58.0%,其中,甲醛、乙醛和丙酮合计占47.3%.不同排放标准的柴油车尾气中VOCs均以OVOCs和烯炔烃为主,占79.0%~83.0%.此外,冷启动是机动车尾气VOCs排放的主要阶段,此阶段的VOCs排放因子显著高于热启动,但随着排放标准升级,柴油车在启动阶段的VOCs排放降幅仅有约40%,显著小于全工况排放降幅(77.5%),表明柴油车启动过程对VOCs排放贡献随排放标准升级逐步加大.本研究凸显了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不断升级的背景下VOCs排放的重要性,需要在制定机动车VOCs排放控制策略中重点关注柴油车尾气中烯炔烃和汽油车尾气中OVOCs减排.  相似文献   

8.
文中对阜新市的机动车尾气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汽油机动车一氧化碳排放浓度平均值为1.2%,碳氢化合物排放浓度平均值为355.0ppm;汽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率为6.09%;不同车型的统计结采表明,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浓度平均值;柴油机动车的烟气黑度平均值为3.87,柴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牢为24.11%,明显高于汽油机动车(6.09%);柴油机动车不同车型的统计结果表明,烟气黑度平均值,轿车〈货车〈客车。排放尾气的烟气黑度超标率为轿车〈客车〈货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汽油机动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排放浓度与碳氢化合物排放浓度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轿车、客车、货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518、0.4059、0.4714。  相似文献   

9.
应用车载式尾气排放测试设备对北京国Ⅲ、国Ⅳ排放标准的柴油公交车和国Ⅲ排放标准压缩天然气公交车在实际道路上的尾气CO2排放特征进行了实测研究,测试时间为30 787 s,行驶里程达到168.58 km,共获得30 787组有效数据,测试数据能够反映车辆在实际道路上的排放特征。3种类型车辆测试期间在实际道路上的CO2排放因子分别为(1.10±0.24)g/m、(0.99±0.23)g/m和(1.02±0.21)g/m。车辆的排放状况与车辆的行驶工况有密切关系,车速较低,加速度越大,CO2排放速率和排放因子越大,车辆在匀速且车速较快时排放速率和排放因子较低。  相似文献   

10.
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中羰基化合物的排放特征,基于车载排放测试技术,利用2,4-DNPH吸附管对北京市10辆不同排放标准的在用汽油车实际道路尾气排放进行采样测试,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排放的羰基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排放标准对测试汽油车尾气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及组分均有明显影响,国Ⅰ前、国Ⅰ、国Ⅱ、国Ⅲ和国Ⅳ标准测试车辆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分别为6.41、3.20、2.59、2.05和1.09 mg·km-1.行驶工况对测试车辆的羰基化合物排放因子也有较大影响,热启动工况排放因子最高,热运行工况次之,快速路工况最低.  相似文献   

11.
落叶阔叶林释放异戊二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生物释放的烯烃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测定了华北落叶阔叶林内10种乔、灌木的异戊二烯释放率,分别在0-1.28μg.g^-1.H^-1之间。探讨了林内异戊二烯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高释放树种辽东栋的异戊二烯释放率呈昼夜周期性变化,在14:00达到1.92μg.g^-1.H^-1,夜晚几乎降为0。对各环境因子进行排序:光照与异戊烯率的关系最为密切(r=0.8650)  相似文献   

12.
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前后汞污染排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300 MW燃煤机组,基于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的30 B汞监测方法,通过多点监测对比了实施低氮燃烧器改造、SCR脱硝改造、新增低温省煤器、静电除尘器高频电源改造、湿法脱硫塔脱硫提效并增加管式除雾、新增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路线开展的超低排放改造前后汞排放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超低排放改造前,神华煤w(Hg)为49 μg/kg,烟囱入口ρ(Hg)测量值为1.87 μg/m3;煤燃烧及经过污染物控制单元后,有35.0%的汞存在于灰中,有29.5%的汞存在于石膏中,有35.4%的汞从烟囱排出.超低排放改造后,神华煤中w(Hg)为30 μg/kg,烟囱入口ρ(Hg)测量值为0.46 μg/m3;脱硫进水及湿式除尘器进水对汞平衡几乎没有影响,煤燃烧及经过污染物控制单元后,有36.1%的汞存在于灰中,有55.2%的汞存在于石膏中,有8.7%的汞从烟囱排出.超低排放改造后,污染物控制设备的烟气综合脱汞效率提高了1.5倍左右,表明超低排放脱硝增强了对汞的催化氧化,而脱硫增强了对二价汞的吸收结果.湿式电除尘器对脱汞没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燃煤电厂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过程消耗大量的氨,同时存在氨逃逸和氨排放问题.为了掌握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的氨排放程度、脱硝氨逃逸情况以及各环保设施对氨的协同脱除能力,为燃煤电厂氨减排政策制定和氨减排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选取11个城市中的14台机组,采用例如DL/T 260—2012《燃煤电厂烟含脱硝装置性能验收试验规范》的标准方法用稀硫酸吸收烟气中的氨再结合分光光度测试方法,对环保设施多个位置的烟气中氨进行浓度测试.结果表明:①氨排放浓度介于0.05~3.27 mg/m3之间,平均约0.95 mg/m3,通过烟气排入大气中氨的浓度不高;②测试的14台机组中有7台机组(约50%)脱硝氨逃逸值高于设计值(2.28 mg/m3),说明脱硝氨逃逸超过设计值呈普遍现象,个别电厂脱硝氨逃逸严重,氨逃逸亟待解决;③环保设施对逃逸氨具有较好的协同脱除能力,平均脱除率约为64.86%.建议对于SCR脱硝氨逃逸严重的机组,对SCR出口烟道截面氮氧化物(NOx)实施网格式测试,在此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精准喷氨、优化流场、提高SCR脱硝运行水平(或采用专业化运维),从源头上减少氨耗量,降低系统能耗和氨排放.   相似文献   

14.
固体废物焚烧处理中的二■■排放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总结近年来环境二■■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地介绍了二■■的来源和毒性,着重分析了面体废物焚烧处理过程中二■■的生成和排放机制,提出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并指出在加强管理和采取对策的条件下,固体废物的焚烧不会成为环境二■■的重要来湎。   相似文献   

15.
垃圾焚烧的主要污染物毒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焚烧处理具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特点,目益成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有效手段,但是其无害化程度是有限的,如果控制不当,就会产生大量二次污染物.文章介绍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关于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以及这些二次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提醒在垃圾焚烧过程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的形成,在重视二恶英排放污染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常规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减少交通出行带来的碳排放压力,核算了武汉市道路交通出行的CO2排放量,并采用低度、中度和强化3种减排情景模式对武汉道路交通出行的碳减排潜力进行了测算,计算出了不同情景下武汉市道路交通出行的碳减排强度。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道路交通业CO2排放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私家轿车的CO2排放量增加速度最快,大货车的CO2排放量在各类交通工具排放量中占比最大,公交车和出租车的CO2排放量所占比例较小。对3种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表明,在低度减排情景减排效果有限,强化低碳情景下才能达到减排效果。建议采取以下减排措施:改进基础设施,创建良好的出行环境;推进技术创新,降低机动车能耗污染;提升公民素质,加大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优化道路运输的能效和经营效率管理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2013~2015年27个省(区、市)平板玻璃企业的逐生产线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及污染物控制技术等数据,建立了平板玻璃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排放量计算方法和排放清单,使用蒙特卡洛法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统计了平板玻璃产量、燃料使用量、燃料结构以及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了排放特征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平板玻璃行业以天然气/煤气为主要燃料,平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为13.2kg标煤/重量箱,山西、内蒙古等省份较高;37%和42%的生产线分别安装了脱硫、脱硝设施,技术以烟气循环流化床、双碱法、SCR为主;SO2排放量先升后降,2014年达到16.84万t,2015年下降至13.67万t,湖北、浙江、河北、广东排放量较大;NOx排放量持续下降,从2013年的37.47万t下降至2015年的28.38万t,河北、湖北、山东、广东排放量较大;SO2排放强度西南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且有上升趋势,其他地区SO2排放强度整体下降;NOx排放强度中西部地区较高.应加强高能耗、高排放以及高强度地区的污染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18.
车辆尾气排放控制技术和排放标准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非尾气管(non-exhaust)排放却很少涉及.非尾气管排放主要包括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路面磨损和车辆扬尘,本研究调查了北京典型道路车流量和车辆运行速度等参数,应用欧盟非尾气管排放因子分析车辆制动磨损、轮胎磨损和路面磨损PM10排放.结果显示:不同类型道路的...  相似文献   

19.
农田NO排放的自动观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详细介绍农田NO排放自动观测的方法原理,系统整体构造及电路和气路配置,并讨论了观测结果的可靠性。同地,还就已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华东秋,冬季麦田的NO排放进行自动连续观测的结果表明,秋季麦田的NO排放具有与温度几乎完全同步的日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农田NO排放的时间变异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采用基于箱法的自动观测技术对苏州地区一个完整的科小麦生育期的麦田的NO排放进行全天候连续观测的基础上,讨论了NO排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其温度和植物生长的影响,观测实验发现,苏州地区上麦田的NO排放具有极其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怀,冬季以前2的小麦苗期物返青至淹水种稻之前的春季,NO排放量分别为0.156-0.758mg·m^-2·h^-1和1.229-10.802·m^-2·h^-1,前者是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