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治理设施和正常作业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是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排污费征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环境监督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兵 《环境导报》2002,(12):29-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生产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可见,进行排污申报,是排污单位的法定义务,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周兵 《环境导报》2002,(6):29-29
排污申报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都明确规定:“生产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必须执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可见,进行排污申报,是排污单位的法定义务,是法律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第三产业排污申报登记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掌握污染源情况的一项重要法律手段。应从立法上规定预前申报制度并授予环境监理人员现场处置权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同止办证,联合年检,以提高申报登记率。  相似文献   

5.
游成龙 《环境》2001,(5):21-21
据一些地方反映,当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派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依法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时,有个别排污单位却以其“内部规定”为挡箭牌,无理阻挠、拖延甚至拒绝环境保护执法人员进入现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应受处罚的违法行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  相似文献   

6.
陈刚宁 《环境》2003,(10):18-19
从2003年7月1日起,我国实施新的排污收费制度,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应当依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排污费;环保部门每月或每季根据排污申报登记表的内容和现场检查情况,核定排污量和征收排污费;环保部门在核定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时,具备监测条件的,按照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监测方法进行核定。  相似文献   

7.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九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必须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环境保护部门收到《排污申报登记表》后,经调查核实,对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国家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  相似文献   

8.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控制 ,改善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结合本市实际 ,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以下简称排污许可证 )的核发、管理工作 ,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污染物 ,是指向环境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本办法所称排污单位 ,包括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第三条 本办法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市、区县 (自治县、市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受理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含验证、换证 ,下同 …  相似文献   

9.
1前言由江苏省环境信息中心开发研制的《江苏排污申报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软件,经过多年的测试与应用,现在已经形成较为强大环境保护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该软件的运行,可以全面了解辖区内环境状况、企事业分布及其基本概况、生产经常现状和各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情况,为各级环保部门从事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环保执法部门提供了可靠的执法依据。《江苏排污申报登记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虽然功能全面、易于操作运行,但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硬件配置要求,才能保障该软件的正常运行。下面结合宿迁市计算机配置特点谈一谈…  相似文献   

10.
《环境导报》2003,(5):27-27
排污许可证管理一、文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淮河和太湖流域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二、范围和内容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重点污染物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体工商户(包括城市污染集中处理或者其他工业污染物集中处理单位),简称排污单位,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重点污染物种类为: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总磷(仅限于太湖流域)、悬浮物和挥发酚)、大气污染物(二氧…  相似文献   

11.
冯波 《环境保护》2001,(7):15-16
按照法律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应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作为国家环境执法的唯一技术依据。但是,自1999年3月起,还是出现了两套机动车排放标准并存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按产品质量标准模式管理污染排放标准,混淆了自愿性标准和强制性标准(技术法规)之间的本质区别。今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编号后,由两局联合发布。同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对重叠发布的和其他未经法定程序审批发布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清理,重新审批、编号和发布。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制定工作将重新走上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环境保护申报登记制度,是指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按照法律规定,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其有关环境保护情况并提供有关资料的制度。污染防治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法  相似文献   

13.
为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新兴产业的形成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环境保护项目纳入国家政策支持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环保企业的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可以组织有关环境保护产业项目的申报、预评审和评审。希望各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更多的环保企业能了解环境保护项目的申报渠道。积极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推荐好的项目,通过国家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许多环境法律法规都规定了在环境监察中,相对人具有协助的义务,并对相对人的拒绝履行协助义务的行为规定了法律责任。如《环境保护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12,(9):56
第二十一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水污染物排放  相似文献   

16.
日前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法院加大执法力度 ,积极支持环保部门依法行政 ,当地 4家企业因拒绝办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被强制执行。 2 0 0 0年 9月 ,邳州市环保部门执法检查中发现部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未按规定进行申报登记 ,遂下达《排污申报登记通知》 ,同时对指定时间内拒绝申报登记的有关单位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限期申报及罚款”的行政处罚。处罚生效后仍有部分企业既不进行排污申报也不交纳罚款。为此 ,环保部门将数家“钉子户”、“典型户”移送当地法院强制执行。法院立案后及时下发强制执行裁定及通知 ,对仍拒绝履行处罚决定的 4…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执法工作的不断强化和依法治污的不断推进,对环保检查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拟就如何正确行使环保检查权谈点管窥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进行  相似文献   

18.
199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自本决定发布之日起,现有排污单位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委托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限期治理,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关闭、停业或转产。”《决定》发布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袁梅  李鹏 《山东环境》1998,(5):38-38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全面、及时掌握辖区内污染物排放状况,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环境管理模式,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支持和保证系统。《环保法》及其有关子法中均对排污申报登记制度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章丘市在以前实施...  相似文献   

20.
《沿海环境》2002,(11):22-23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污染物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自治区辖区内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或者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因使用固定设备造成噪声污染以及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遵守本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