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环境医学     
X18200502003我国儿童血铅水平分析研究/王舜钦…(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与环境卫生学系)∥环境与健康杂志/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2004,21(6).-355~360环图R-36X18200502004大气环境质量对学龄儿童呼吸健康的影响/胡衡生…(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环境与健康杂志/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2004,21(6).-386~388环图R-36X18200502005南宁市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黄文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环境与健康杂志/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2004,21(6).-384~386环图R-36X18200502006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肺功能的…  相似文献   

2.
气温与湿度的交互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节假日效应、空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9~2011年北京市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平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呈现近似U型的非线性关系,其作用临界点为12℃,当平均气温低于12℃时,气温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减少2.26%(95%CI-2.43,-2.09);当气温高于12℃时,气温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增加0.92%(95%CI 0.72, 1.11).相对湿度与呼吸系统疾病的效应也呈现U型的分布特征,作用阈值为51%,当相对湿度≤51%时,相对湿度每增加10%,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减少3.43%(95%CI -3.47%,-3.38%);当相对湿度>51%时,其每增加10%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增加1.80%(95%CI 1.76%,1.85%).平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受相对湿度水平的调节.在低温环境下,相对湿度越小,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越显著,气温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减少2.71%(95%CI -2.88,-2.53);;而高温环境下,当相对湿度较大时气温健康效应较强,即气温每升高1℃,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就诊人数增加1.37%(95%CI 1.13, 1.61).  相似文献   

3.
姜林 《环境科学》2006,27(5):1035-1040
研究和建立一套以可计算的均衡理论模型(CGE)为核心,同时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和健康影响模型(暴露-反应模型)连接,组成了环境政策综合评价模型,为综合评价环境政策产生的各类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评价方法.利用该模型系统,分析北京市采用能源环境税对北京市的大气环境、健康、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影响.模型分析认为,北京市采用单一的能源环境税可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但也将迟缓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如果北京市在采用能源环境税的同时进行绿色环境税收制度改革,则不但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可以促进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空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北京市大气污染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的影响,采用时间序列半参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了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及气象因素的影响后,分析2009~2011年北京市空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性别和年龄层建立模型.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有一定的滞后效应,PM10在滞后0~3d(avg03)或0~5d(avg05)的移动平均值,SO2和NO2均在滞后0~2d(avg02)的移动平均值使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人数的增加百分比(PI%)值达到最大,其中PM10、SO2和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对应的呼吸系统疾病全人群的PI%分别为1.72%、1.34%和2.57%.年龄365岁的老年人群对北京市空气污染物最为敏感,其次为年龄£14岁的人群;空气污染对女性的影响较男性明显.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黑碳(BC)对呼吸系统急性发病的影响及气温的修正效应,收集北京市2009~2012年264075例呼吸系统急诊病例与同期空气污染物(BC、PM2.5、SO2、NO2)及气象数据,在划分呼吸道感染部位(上、下呼吸道)与人群年龄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进行建模.首先分别研究BC、气温与发病的(滞后)关联,继而构造二元交互模型探索气温-BC的协同关系,再分层量化BC在不同气温水平的健康影响;并同时纳入气态污染物验证BC结果的稳健性.结果表明,对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而言,气温-发病风险的暴露-响应曲线均近似“V”型,阈值温度分别为24℃、26℃和24℃,且低温的滞后累积影响强于高温.主效应模型揭示BC诱发即时性风险,影响在3d内消失;BC浓度每升高四分位数(IQR),总呼吸系统、上感、下感的超额发病风险(ER)分别为1.97%、2.64%和1.34%.少儿(£14岁)超额发病风险最高(总呼吸系统,3.40%),而老年组(³60岁)结果不甚显著.双污染物模型显示,BC与SO2共存会放大BC关联风险,尤以上感响应明显;而BC与NO2共存会适度增强下感风险.BC-气温的非参数二元模型显示,BC升高使发病风险类似对数函数上升,且高温会显著增强BC的健康影响.分层模型得到,每IQR BC在气温高于阈值时导致的下感风险显著高于上感,分别为5.55%、1.27%(P>0.05);而低于阈值时BC所致上、下感风险相当,均在0.55%左右.BC对呼吸系统发病的急性影响与感染部位和气温水平紧密相关,不同年龄段间也体现差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北京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可吸入颗粒物(PM10)已成为北京市首要空气污染物,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及居民健康.本研究采集了北京市2008~2009年非采暖期与采暖期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粒径(0.3、0.5、3.0和5.0μm)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同时收集同期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再在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讨可吸入颗粒物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颗粒的空间分布情况相异,而粗颗粒物分布规律大致相同.呼吸系统疾病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一定的关联,采暖期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可吸入颗粒物在采暖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影响相对较高.无论在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细颗粒物的浓度均高于粗颗粒物,且细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环境医学     
X18 200400760 北京市SARS病例数与空气污染指数的相关性探讨/段宁…(中国环科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3,16(4).-40-43 环图X-6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市2003-04-28- 05-24新增SARS确诊病例数与空气污染指数分3个阶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可吸入颗粒物与SARS病例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这一期间,北京市SARS病例数与被确诊为SARS患者的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3种典型交通环境下PM2.5中PAHs(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来源及其暴露健康风险进行了研究. 于2011年12月利用颗粒物个体暴露采样器采集北京市道路边、公共汽车、地铁等不同交通环境下的PM2.5样品,采用GC-MS测定ρ(PAHs),结合PAHs组成特征以及特征化合物比值等鉴别PAHs来源,根据苯并芘等效毒性(BEQ)、等效致癌浓度(BaPE)及致癌风险等参数评估PAHs呼吸暴露的健康风险. 结果显示:①观测期间,北京市道路边、公共汽车和地铁内ρ(∑PAHs)平均值分别为(120±119)、(101±46.6)、(50.8±25.6)ng/m3;②3种交通环境下PAHs特征成分谱相似,ρ(荧蒽)/[ρ(荧蒽)+ρ(芘)]、ρ(茚并[1,2,3-cd]芘)/[ρ(茚并[1,2,3-cd]芘)+ρ(苯并[g,h,i]苝)]均大于0.5,ρ(苯并蒽)/[ρ(苯并蒽)+ρ()]大于0.35,表明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是北京冬季3种交通环境下PAHs的重要贡献源;③分别采用美国加州环境保护局(California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CalEPA)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方法计算致癌风险可知,2种方法计算的道路边PAHs的致癌风险(19.8×10-6、15.6×10-4)最高,约为公共汽车及地铁内的1.4和3.6倍;④道路边与公共汽车内的PAHs在PM2.5中更为富集,道路边PAHs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在高ρ(PM2.5)环境下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交通污染严重的北京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在前人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利用泊松回归相对风险度模型与环境健康价值评估方法,定量评估了北京市道路绿地消减PM2.5总量及其健康效益.结果表明:北京市建成区道路绿地年消减PM2.5总量为1.09t;对降低人群健康风险作用较为显著,可减少受危害总数约3024例,其中早逝18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53例、心血管疾病住院25例、儿科门诊324例、内科门诊761例、急性支气管炎1134例、慢性支气管炎264例、哮喘445例;带来的健康经济效益为1.98亿元.建议加强道路绿地建设,丰富植被层次结构,以积极应对城市交通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收集北京市2010~2016年逐日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据、污染物(BC、PM2.5、SO2、O3和NO2)日均浓度资料以及同期的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s)中的主效应模型、非参数二元响应模型和温度分层模型探讨了北京市气温、PM2.5和BC单效应,以及气温与PM2.5和BC交互作用分别对呼吸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气温与两种疾病死亡人数的累计暴露-反应关系均呈“J”型分布特征,最适温度为24℃;累计滞后一天情况下PM2.5和BC的健康效应均最显著,此时PM2.5和BC浓度每升高四分位间距(IQR),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超额增加百分比(ER)分别为2.21%和1.80%,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ER分别为2.02%和1.48%.交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与高浓度的PM2.5(或BC)对疾病死亡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且高温条件下BC对疾病死亡影响的健康风险大于PM2.5,当气温大于24℃时,BC和PM2.5浓度每升高IQR对应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ER分别为6.22%和6.17%,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ER分别为5.01%和3.97%.虽然BC只占PM2.5的一部分,但BC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使用北京市2000-2008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浓度变化数据描述北京市大气污染程度的变化趋势,并应用改进的人力资本法,即使用流行病学关于疾病负担的计量方法——YPLL潜在寿命损失年法来评价(PM10)对北京市居民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北京市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在2008年明显减少,低于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以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对其健康效益进行估算,可得出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为44—4,8亿元,在北京市环保投入收益中占有一定比重。  相似文献   

12.
X799.301200702025过滤-洗涤复合法净化饮食业油烟的试验研究/陈喜山(青岛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湖北省环科院.-2006,29(11).-71~73环图X-21X799.301200702026垃圾填埋场填埋气回收处理与利用/王进安…(北京市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园林植物吸附PM_(10)与SO_2总量及其健康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M10和SO2是目前城市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城市园林植物通过叶片和枝干表面能有效吸附大气污染物。采用大气污染物干沉降通量模型和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定量评估了2003年北京市园林植物吸附PM10与SO2总量及其健康效益。北京市园林植物2003年吸附PM1030,415,563~38,019,454kg和SO23,057,173~3,821,466kg,导致减少死亡312~390人,呼吸系统入院286~357.5人,折合经济价值约为280,265,180~350,331,475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1.0‰。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搜集了国内PM10和PM2.5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利用Meta分析法评价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暴露对各健康效应终点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PM10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38%[95%可信限(CI):0.35%~0.42%]、0.65%(95%CI:0.35%~0.95%)和0.40%(95%CI:0.31%~0.49%);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急性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0.40%(95%CI:0.19%~0.62%)、1.43%(95%CI:0.85%~2.01%)和0.53%(95%CI:0.15%~0.90%),因此可见,PM2.5对健康的危害高于PM10.同国外研究结果相比,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对死亡率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5.
X16200700051基于遥感的北京市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热岛效应变化关系研究/王文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2).-44~48环图X-6下垫面改变、大量人为热排放及城市区域本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城市热岛产生的主要原因,城市规模则决定了城市  相似文献   

16.
环境气象学     
X16 200502546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瞿忠琼…(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科院.-2004,23(5).-72-75 环图X-96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黄石市二氧化氮(NO2)的健康效应和人群暴露风险特征,收集2015~2020年黄石市NO2浓度、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内科疾病每日住院人数以及气象要素等资料,探究了黄石市NO2时空变化,采用时间序列的半参数广义相加模型(GAM)定量评价NO2对黄石市死亡病例和内科住院病例人数的影响,并对居民的暴露风险(R*)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石市NO2的浓度年内变化呈“U”型,春冬污染较严重,人群密集和工业区NO2浓度稍高.在最佳滞后时间下,NO2浓度每增加10μg/m3,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病例的死亡人数在lag01、lag3、lag1时达到最大,增加百分比(ER)值分别为1.93%(95%CI:-2.10,6.14),2.13%(95%CI:-6.56,11.62),4.82%(95%CI:-0.22,10.02),内科疾病每日住院人数在lag05时达到最大,增加百分比(IP)值...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气象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为遵义地区相关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相加模型,利用当地气象和污染资料,分析了2012~2016年遵义市气象环境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状况与当地长期气候状态基本保持一致,气候效应对其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其中,冬季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立秋至处暑前后其发病人数最少,表明此时间段内当地气候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气候疗养效应.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在其敏感阈值附近气温每变化1℃,发病人数将累积增加31.6%(95% CI:4.4%~65.8%);气压以高压滞后效应为主,相对湿度则在低湿部分同时有即时和滞后效应.舒适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冷、热斜胁迫下其发病人数明显多于舒适状况时.PM2.5、SO2和NO2三种污染物的影响都以即时效应为主,而CO则在累积滞后lag04时相对危险度最高,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的暴露-反应曲线呈单调线性分布,SO2、NO2和CO均为“J”型分布.低温与高浓度NO2或者低湿与高浓度SO2的协同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建立的全年和季节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试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夏季除外),其中分季节建模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全年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环境医学     
X18 X510.31 200501393 上海市闸北区大气污染与死亡率的病例交叉研究/贾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与健康杂志/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2004,21(5).-279 -282 环图R-36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单个气象要素和以"通用的热气候指数"表征的多要素综合效应与北京市2009~2012年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数的暴露-响应关系,并按年龄、性别分层.结果表明,对全人群而言,高温效应即时,低温作用滞后;湿度<30%能显著增加发病风险,且效应持久;3m/s风速对应发病风险最低.少儿(≤ 14岁)受热胁迫影响最强,尤其突出高温高湿作用;成人(15~59岁)受冷胁迫影响强且滞后性;老年患者(>60岁)对冷胁迫敏感,着重防范低温低湿.采用舒适指数探讨环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优于单要素表征,可加深对发病气象成因的理解,为科学预防、预测预警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