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和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是中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林业自愿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强制性碳排放配额在市场上交易为减排提供碳汇,有利于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增汇和减排功能。然而,作为主要林业碳汇贡献国之一,中国尚未构建纳入林业行业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以林业CCER经营开发和抵消强制碳排放配额双重关联市场为视角,首先,基于林业CCER第一重关联市场——森林经营的碳汇增量市场,综述了林业CCER项目经营开发以及木材和碳汇联合产出相关研究;其次,基于林业CCER第二重关联市场——抵消碳配额的存量交易市场,梳理了林业CCER参与碳配额市场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与碳排放权价格的关联机制等相关研究。研究发现:林业CCER项目投入产出市场要素纵向关联市场价格传导机制、林业碳汇定价机制以及林业CCER与碳配额价格传导机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完善林业CCER经营开发和抵消碳配额清缴,推进林业CCER与碳市场有效衔接以及加快林业CCER纳入碳交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梁艳  郇志坚 《绿叶》2012,(8):81-87
近年来,全球碳市场进程表现出存在分割格局、EUETS配额分配供求失衡、长期价格信号缺失、监管不力风险加大、CDM的改善等特征。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加强碳交易相关制度建设、构建碳交易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机制、培育多层次碳市场交易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等措施谋求碳定价权,把握我国碳市场发展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碳排放交易是推动碳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为提高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与运营,生态环境部加快了推动碳排放交易市场法治化的步伐。然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用碳排放额度来解释碳排放权,直接影响了学界对碳排放权的性质定位。碳排放权和碳排放配额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并不相同,有必要确立“权额分立”的理念对碳排放权的性质进行重新检视。在“权额分立”理念下,剥离碳排放配额的碳排放权仅作为一种行政许可权存在,碳排放配额则具有物权性质,两者互不影响。作为行政许可权的碳排放权不具有可交易性,因此,在规范文件中以“碳排放交易”取代“碳排放权交易”较为稳妥;另在碳排放权的概念界定中也应当与碳排放配额相区分。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减排的总趋势下,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碳排放行业覆盖范围的确定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研究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对全国碳市场制定纳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欧盟等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的范围和我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行业覆盖范围的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纳入标准。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碳排放量、行业碳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等因素,确定全国统一碳市场行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纳入行业模型。  相似文献   

5.
个人排放交易被认为可以促进居民参与碳减排,但是因其减排收益难以覆盖高昂的建立和运行成本,降低了公众接受度。本文提出除了考虑碳减排的收益外,更需要关注个人排放交易机制的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激励以及鼓励创新的价值,并提出可以基于当前国内多地实行的阶梯电价制度,利用电力系统现有的用户网络和账户系统,建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以降低成本并实现上述价值。在此基础上,就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的配额设定与分配、配额交易以及清缴问题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绿色电力作为补充电力可以免费获得碳配额以促进绿色消费。同时,比较分析了在居民生活用电交易机制和阶梯电价制度下,不同居民家庭以及电力公司的用电成本(收益),指出了其在形成正确的激励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居民生活用电碳排放交易机制可以扩展到居民的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以实现更为全面的个人排放交易。  相似文献   

6.
《绿叶》2021,(5)
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以来,总体运行平稳有序。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截止日期的临近,重点排放单位交易意愿上涨,交易活跃度逐步上升。截至2021年11月10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77个交易日,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2344.04万吨,累计成交额突破10亿元,达到10.44亿元。  相似文献   

7.
在地方性试点的基础上,我国已在电力行业启动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配额管理不仅直接影响参与者的经济利益,还决定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否成功建立和持续运行。从配额总量设定、地区和企业层面的配额分配、配额的调控和灵活管理机制等角度总结比较了各国碳排放权配额管理制度设计的经验教训,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地方碳试点到全国碳交易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旭  宾晖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75-176
2021年,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年初生态环境部印发《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原主管气候变化的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做出了修改,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包括碳排放配额分配和清缴,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等。早在2017年,当时气候变化的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确立了由武汉和上海分别牵头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
2012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机制,在制度体系、登记管理、交易管理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备案了1315个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项目产生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实现全国交易,形成初具规模的二级交易市场。研究表明,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在2017年暂缓自愿减排项目备案等因素影响,现有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机制已无法适应国家“双碳”目标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新要求,以及实现CCER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国际航空减排市场履约抵销等新形势,亟须在制度设计、平台支撑、市场建设、能力保障等各方面优化重塑,以重启为契机,加快推动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在新形势下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碳排放交易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基于此,本文采用我国2010-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方法构建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测算了2009-2015年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计算结果显示,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的机会成本整体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且试点地区的碳排放的机会成本总体低于非试点地区。在测算城市减排机会成本的基础上,运用双重差分法来检验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有效性。经检验发现:碳排放交易制度有利于降低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然而由于碳排放交易制度还存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缺失、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定价机制扭曲等问题,因此其对降低城市减排的机会成本作用较小,并且进一步通过对政策时间趋势的分析得出政策效应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实现碳中和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选择。碳市场作为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市场机制是加速全球碳排放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当前全球碳市场的发展仍呈现区域性和碎片化状态,但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极端气候灾难的不确定性增多,未来通过碳市场领域的国际合作实现全球碳市场的协同以应对气候变化仍是大势所趋。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碳市场进行回顾和类型化总结,并就《巴黎协定》下国际碳交易模式的协同困境从技术、制度和参与程度三个维度开展分析。作者认为,如欲加快全球碳交易的协同进程,应尽快完善国际碳交易中的技术适用细节,提升碳交易相关制度的适用力度,扩大碳交易相关制度的适用范围,加强发展中国家的碳市场的基础建设,拓展发展中国家碳交易市场建设支持来源,最终建立全球碳价格统一机制。提前布局研究碳市场的跨境连接方案对于中国而言极具现实意义,本文最后对中国参与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国际合作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海洋具备高效的固碳能力和巨大的碳汇潜力,完善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是我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海洋碳汇相关政策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旨在为未来海洋碳汇交易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首先,海洋碳汇交易的实现需要以政策环境作为推力,利益动机作为引力,社会责任作为压力。其次,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以自愿市场为主的探索阶段、自愿市场到履约市场的过渡阶段和以履约市场为主的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各利益相关方的作用和实践中的关键点需要加以分析。最后,在法律保障方面要注意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相结合;在资金方面可以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资金保障;在技术方面需要组建专业机构开展科学与政策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构建科学合理的基准价定价机制是推动排污权交易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以政策、管理、技术三个方面作为立足点,探讨了基准价定价机制,构建了工作框架。研究认为现阶段基准价定价采取成本定价法是合适的,并对基准价定价技术难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全面系统地评估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对于进一步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推进全国统一生态环境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污染治理和政策管理的双重视角,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和倾向得分匹配,分别检验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污和降碳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种政策情景下(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以及组合政策)的协同减排效应差异。研究表明,从污染治理视角,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均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从政策协同管理视角,在减少二氧化硫污染方面,组合政策比各类政策的单独实施更为有效;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碳排放权交易比排污权交易和组合政策更为有效。因此,在推进气候变化应对和大气污染治理机制融合的进程中,应有所侧重地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防治环境污染是个复杂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进行经济追因与综合治理,其中,制定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工具尤为关键。本文把微观经济学中的双寡头产量竞争模型作为基准模型拓展用于环境经济分析,并把环境税、环境规制、排污权交易这三类主要环境工具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纳入基准模型,旨在对比研究不完全竞争行业中环境工具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主要基于市场机制的环境经济政策比行政色彩浓厚的环境规制更有效率。提高环境税率或排污权价格均能显著削减行业污染物排放量,如果环境税率恰好等于排污权价格,则环境税与排污权交易这两类环境工具的效力相等。这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尚处于探索或初始实施阶段的环境工具,促进石化、电力、钢铁等不完全竞争行业的主要污染物减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general-equilibrium impacts of a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policy on the economy of Western Australia (WA), one of the most mining-based and energy-intensive states of Australia. It finds that emissions would fall by up to 11% from the base level in WA. However, such environmental benefits emanate at some costs to the state economy; in terms of foregone gross state product, the costs are up to 3% of the base level. Indeed, the actual costs and benefits depend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the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policy as well as on the other policies within which it operates. For example, when emission quota permits are sold to industries and no tradeable carbon credits (i.e. credits for the carbon sequestrated in Kyoto forests) are granted, emissions decline by about 8% and GSP falls by about 3% of the base levels. If carbon credits are tradeable,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ould be increased and the GSP cost could be reduced substantially. Also, the reduced economic activity caused by emission abatement results in a modest fall in net government revenue, despite the additional revenue from permit sales in some cases. Accordingly, government’s fiscal package surrounding the emission permits would influence the emission abatement impacts on the economy. With regard to th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te economy,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suffers only a slight contraction but the energy-supplying sector as a whole contracts substantially. It is therefore not surprising that the impacts on the WA economy of curbing emissions by energy and transport industries alone are quite significant when compared to those resulted from all industries’ compliance with the abatement scheme. It needs to be noted that the model projections analysed in the paper are based on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and tentative scenarios, and hence should be viewed with caution and not be understood as unconditional forecasts.  相似文献   

17.
The REDD+ (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artnership works to promote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by protecting fores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positive incentives. It is regarded a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post‐2012 climate regime to stabilize GHG emissions and engag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worldwide mitigation endeavou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gap between agricultural revenue and REDD+ compensation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scenarios that explore the impacts of possible carbon price ranges.Three scenarios that reflect different potential policies are examined: (1) current carbon trading; (2) carbon trading with all forestry activities; and (3) carbon trading with all countries participating gradually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Data for developing the scenarios were obtained through a case study in central Kalimantan, Indonesia, by interrogating the potential for revenue by expanding agricultural l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DD+ payments could not effectively compensate land users for their opportunity cost of deforest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the governments to ensure that REDD+ money “reaches the ground” in terms of balancing the agricultural revenue of lan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