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细颗物(PM2.5)和臭氧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群健康.为评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期间PM2.5和臭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首先,利用流行病学中的广义相加模型和非线性分布滞后模型估算了2014~2016年成都市PM2.5和臭氧最大8 h滑动平均(O3-8h)浓度变化对居民疾病死亡影响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β),在此基础上,采用环境风险和环境价值评估法估算2016~2020年成都市PM2.5和O3-8h浓度暴露水平变化的健康收益.结果表明:(1)2016~2020年成都市的ρ(PM2.5)年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从63μg·m-3降至40.92μg·m-3,年均下降率约为10.14%;与之相反,ρ(O3-8h)年均值从155μg·m-3升至169μg·m-3,年均增长率约为2.23%.(2)成都市PM2.5...  相似文献   

2.
侯露  朱媛媛  刘冰  李健军 《环境科学》2023,44(11):5899-5914
对比分析2015~2022年冬奥会期间(1月31日至2月20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44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特征,量化同期气象、协同减排和跨区域传输对PM2.5浓度及组分变化贡献,为不利气象条件下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2022年44城市PM2.5浓度为近8年农历同期最低(46μg·m-3),优良天占比最高(83.3%),不存在重污染天.PM2.5污染南重北轻,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沿线及燕山传输通道城市.2016年在春节中期未管控烟花爆竹燃放等源排放强度下,优良天占比93.5%,大气强扩散能力对空气质量改善至关重要.2022年静稳天气指数(SWI)同比增加2.1,大气扩散能力转差,44城市ρ(PM2.5)均值和峰值同比下降14μg·m-3和76μg·m-3,北京减排对PM2.5浓度降幅较未采取前增大96%,晋鲁豫地区在气象造成PM2.5浓度上升的不利背景下,峰值下降87μg...  相似文献   

3.
为量化京津冀(BTH)地区超低排放(ULE)改造推广应用潜在的环境效益,基于GEOS-Chem大气化学模型,设计了2个全国情景和6个区域情景,从区域大气输送、超低排放改造在燃煤电厂(CPPs)、工业燃煤(ICB)推广及控制NH3排放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使得京津冀地区2015年1月PM2.5浓度下降3.2%(2.4μg·m-3),如只是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可使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降低1.1%(0.8μg·m-3),可知区域联防联控对雾霾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在京津冀地区燃煤电厂完成ULE改造的基础上,工业燃煤完成ULE改造、NH3排放减少30%和50%,可使得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分别降低5.4%(3.5μg·m-3)、4.7%(4.0μg·m-3)和7.7%(5.7μg·m-3),可知工业燃煤的ULE改造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焦化行业对中国大气的影响,以地级市为单位收集产焦量等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我国2020年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并对2021年焦炭产量在1000万t及以上的省份焦化区和非焦化区6种常规污染物的浓度、超标率、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和空气质量指数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焦化行业大气污染物的高排放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份(自治区),陕西省榆林市排放量最高.焦化区PM2.5和PM10的年均浓度(37.7μg·m-3和82.7μg·m-3)、超标率(9.78%和9.26%)和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17.82%和35.97%)均高于非焦化区的年均浓度(32.0μg·m-3和64.6μg·m-3)、超标率(7.46%和6.74%)和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的频率(17.00%和22.33%),SO2在两个地区均未超标,O3仅在焦化区的夏季超标,而NO2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8年3月—2021年2月环境和气象数据对皖南地区铜陵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和潜在贡献源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铜陵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污染物浓度最高,PM2.5和PM10平均为(60.3±31.0)μg·m-3和(89.2±42.2)μg·m-3.计算发现PM2.5/PM10超过0.5,铜陵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与细颗粒物关系密切.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铜陵市大气颗粒物的输送路径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以西北、东北和西南方向气流为主,占比83.73%;夏季以东南和南部方向气流为主,占比82.90%;秋季以东北气流为主,占比51.00%;冬季则是以北方和西北气流为主,占比69.81%.其中,冬季气流轨迹所对应的PM2.5和PM10的浓度最高,平均为59.7和92.0μg·m-3;夏季最低,平均为23.8和43.8μg·m-3.潜在源贡献因子(WPSC...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西省11城市2015~2019年PM2.5日均浓度、社会影响因素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小波变换确定PM2.5浓度周期,通过Spearman相关性和小波相干谱分别探究PM2.5与社会影响因素和气象因素的关联,确定PM2.5长短周期管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2015~2017年山西省PM2.5浓度年均值呈上升趋势,年均上升率为4.3%, 2018~2019年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4.2%;ρ(PM2.5)月均值呈“U”型分布,1月最高(95μg·m-3), 8月最低(34μg·m-3),冬季均值约为夏季的2倍;临汾等南部城市ρ(PM2.5)均值为62μg·m-3,大同等北部城市均值为45μg·m-3,空间上呈南高北低.11城市PM2.5浓度存在显著周期性变化,主要周期包括293 d左右的长周期和27 d左右的短周期.其中...  相似文献   

7.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暴发后,中国多地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导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但在减排实施的情况下,京津冀PM2.5等污染物浓度较过去5 a同期却明显增长,出现了两次PM2.5重度污染事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发现,相对于过去5 a, COVID-19管控期间京津冀地区的气象场表现为偏高的相对湿度、偏低的边界层高度和边界层内异常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和二次转化,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此外,利用WRF-Chem模式开展敏感性试验发现,在京津冀中部地区气象场的变化导致2020年管控期间ρ(PM2.5)升高了20~55μg·m-3,升高比例高达60%~170%.进一步利用过程诊断分析法得出,增强的气溶胶化学过程和不利的湍流扩散条件是2020年COVID-19管控期间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当今减排的大背景下,边界层高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可能成为预报预测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事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孙友敏  范晶  徐标  李彦  韩红  张桂芹 《环境科学》2022,43(5):2304-2316
为探究城市不同功能区大气PM2.5污染水平、成分季节差异特征以及来源,采集了省会城市济南市2019年不同季节(春、秋、冬)3类典型功能区(城市市区、工业区、城乡结合区)和环境背景点植物园区的PM2.5样品,对其浓度[ρ(PM2.5)]、化学组分(水溶性离子、碳质组分、元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3类功能区ρ(PM2.5)在空间上呈现:工业区[(89.88±49.25)μg·m-3]>城乡结合区[(86.73±57.24)μg·m-3]>城市市区[(70.70±44.89)μg·m-3],远大于植物园区[(44.36±21.54)μg·m-3].各功能区ρ(PM2.5)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冬季最高值出现在城乡结合区,春季和秋季均为工业区最高.工业区各季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较高,主要的水溶性离子NO-3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清洁取暖措施对保定市PM2.5中碳质气溶胶浓度和来源的影响,于2014年和2019年冬季采暖期在保定市采集PM2.5样品,用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定样品中OC和EC的浓度.结果表明,2014年采暖期PM2.5中ρ(OC)和ρ(EC)平均值分别为60.92μg·m-3和18.15μg·m-3,2019年采暖期PM2.5中ρ(OC)和ρ(EC)平均值分别为36.63μg·m-3和6.07μg·m-3,与2014年相比2019年OC、 EC浓度分别下降了39.87%和66.56%,EC下降幅度大于OC,且2019年气象条件与2014年相比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通过对OC和EC相关性分析和SOC估算,发现2014年和2019年保定市OC和EC相关性R2分别为0.874和0.811,表明保定市OC和EC具有较为一致的来源.2014年和2019年ρ(SOC)的平均值分别为16...  相似文献   

10.
张志豪  陈楠  祝波  陶卉婷  成海容 《环境科学》2022,43(3):1151-1158
基于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期间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及其主要化学组分(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和元素组分)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武汉城区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对PM2.5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武汉市大气ρ(PM2.5)冬季最高,为(61.33±35.32)μg·m-3,而夏季最低,为(17.87±10.06)μg·m-3.其中碳质组分以有机碳为主,年均值为(7.27±3.51)μg·m-3,离子组分中ρ(NO3-)、ρ(SO42-)和ρ(NH4+)最高,年均值分别为(11.55±3.86)、(7.55±1.53)和(7.34±1.99)μg·m-3,元素组分中ρ(K)、ρ(Fe)和ρ(Ca)最高,年均值分别为(752.80±183.9...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鲁地区是我国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心,随着末端控制措施减排空间的缩紧,通过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源头治理方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开发的REACH综合评估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分析,评估了京津冀鲁地区进一步加强末端控制的减排潜力,以及加速能源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和健康协同效益.结果表明,未来在京津冀鲁地区快速推行最佳可行的末端控制技术,2035年能够带来约3.3μg·m-3的PM2.5浓度削减,但仅依靠此措施不足以实现区域PM2.5浓度控制目标;加速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京津冀鲁地区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条件,2035年,能源经济系统的加快转型对大气PM2.5污染改善的贡献可达6.3μg·m-3;相比于当前的政策力度,4省市虽然需要额外付出相当于地区GDP 0.9%~2.5%的社会经济成本以实现PM2.5浓度控制目标,但加速转型带来的环境健康协同效益能够部分或全部覆盖该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邯郸市近5年冬季PM2.5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16~2020年冬季采集PM2.5样品,对8种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模型解析污染源类型,选用后向轨迹和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模拟传输轨迹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8年冬季PM2.5浓度最高,较2016、2017、2019和2020年升高60.44%、25.46%、91.43%和21.53%;2020年冬季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浓度较2016年下降18.86%,WSIIs/PM2.5降至26.69%.夜晚ρ(PM2.5)(110.20~209.65μg·m-3)高于白天(95.21~193.00μg·m-3),NO-3和NH+4浓度夜间涨幅更大,SO42-相反,Cl-浓度和占比逐年下降;2020...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后邯郸最新大气环境污染情况,选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邯郸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借助Kriging插值分析模拟了邯郸市PM2.5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并利用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模型进行聚类分析,探究邯郸市不同季节PM2.5污染的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分布.结果表明,邯郸市PM2.5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最高平均浓度出现在冬季(75.13μg·m-3),秋、春次之,最低则出现在夏季(27.64μg·m-3),同时,PM2.5/PM10在秋冬季均高于0.55,说明邯郸市秋冬季主要以细颗粒物污染为主.PM2.5污染年均值空间分布呈现出“东部、中部自北向南高,西部低”的特点,污染高值区PM2.5与PM10、CO、NO2、SO2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O3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运城市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不同季节运城市PM2.5污染的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运城市ρ(PM2.5)冬季最高(111.24μg·m-3),夏季最低(30.02μg·m-3),PM2.5/PM10秋冬季均大于0.6,表明运城市秋冬两季颗粒物污染以细颗粒物为主;空间上ρ(PM2.5)年均值呈现北部和中部高、东部和西部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PM2.5与SO2、 NO2和CO呈显著强相关,表明本地排放对高值区ρ(PM2.5)影响较大,春季和冬季最高值分别位于河津市(58.50μg·m-3)和稷山县(142.33μg·m-3),夏季最高值位于南部的平陆县(36.92...  相似文献   

15.
牛笑笑  钟艳梅  杨璐  易嘉慧  慕航  吴倩  洪松  何超 《环境科学》2023,44(4):1830-1840
基于2015~2020年中国333个城市PM2.5和O3浓度监测数据,利用空间聚类、趋势分析和地理重力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PM2.5-O3复合污染特征和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 PM2.5和O3浓度存在协同变化规律,当ρ(PM2.5_mean)≤85μg·m-3时,ρ(PM2.5_mean)和ρ(O3_perc90)存在同步增长的现象;当ρ(PM2.5_mean)处于国家Ⅱ级限值(35±10)μg·m-3时,ρ(O3_perc90)平均值的峰值增速最快;当ρ(PM2.5_mean)>85μg·m-3时,ρ(O3_perc90)平均值出现显著下降趋势.(2)我国城市PM2.5和O3  相似文献   

16.
2015~2019年南京北郊碳质气溶胶组成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为了探究碳质气溶胶在减排背景下的长期变化,本研究测定了南京北郊5 a(2014年12月17日至2020年1月5日) PM2.5样品的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浓度.结果表明,ρ(OC)和ρ(EC)5a平均值分别为(10.2±5.3)μg·m-3和(1.6±1.1)μg·m-3,其中OC占PM2.5的31.1%,EC占PM2.5的5.2%.OC和EC均呈现出冬高夏低的季节特征.通过非参数的Mann-Kendall检验和Sen’s斜率发现,OC和PM2.5的浓度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OC:P<0.000 1,-0.79μg·(m3·a)-1,-0.29%·a-1; PM2.5:P<0.000 1,-4.59μg·(m3·a)-1,-1.5...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5—2022年九江市国控站点O3和PM2.5逐时浓度数据,研究城区与庐山O3和PM2.5的浓度变化和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年均O3浓度显著高于城区(平均偏高41.06μg·m-3),城区年均PM2.5浓度普遍高于山区(平均偏高20.99μg·m-3).2015—2022年城区与山区O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O3与?PM2.5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从月变化看,城区与山区O3浓度均呈典型的“双峰”型变化趋势,而?O3呈“单峰”型月变化趋势;城区PM2.5浓度和?PM2.5均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而山区PM2.5浓度月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季节上,?O3最高值出现在春季...  相似文献   

18.
基于WRF-Chem模型,结合气象要素,从PM2.5浓度的消减量及时空变化特征等方面模拟分析了煤改电政策实施前后京津冀地区采暖期(2018年11月~2019年3月)PM2.5的排放变化.结果表明,WRF-Chem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变化,北京、天津和石家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6和0.52,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煤改电政策的实施对京津冀重点地区PM2.5减排效果明显,PM2.5日均减少量分布在0.2~6.1μg/m3,减少比例分布在1.2%~7.8%.PM2.5小时均值变化显示,2018年12月PM2.5减少量分布在0.4~8.3μg/m3,减少比例分布在2.3%~7.7%.其中,北京大兴区减排量达8.3μg/m3,天津地区减排比例达7.7%.在特殊气象条件下,煤改电政策影响范围可扩散至山东、江苏、河南北部以及山西西部,PM2.5小时均值减少量最大超过50μg/m3.  相似文献   

19.
朱淑贞  佟洁  鲍丰  孙浩 《环境科学》2023,44(1):20-29
分析了2019~2020年秋冬季廊坊市北部、市区和南部这3个站点的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化学组成.空间分布上,PM2.5浓度整体为:南部>市区>北部.PM2.5主要成分为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矿物组分、氯离子和元素碳,分别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25.4%、21.5%、11.0%、11.5%、13.7%、3.5%和5.8%,金属元素及其他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和7.2%;二次无机盐浓度呈现市区(28.7μg·m-3)高于北部(28.0μg·m-3)和南部(26.8μg·m-3)郊区的变化特征,而有机物(其浓度分别为16.6、13.0和18.5μg·m-3,由北向南,下同)、矿物组分(9.6、6.7和9.7μg·m-3)、氯盐(2.0、2.0和2.8μg·m-3)和元素碳(3.6、3.2和4.3μg·m-3)浓度呈现南部和北部郊区高于市区的变化特征.随...  相似文献   

20.
利用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针对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适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土地覆盖类型的AOD融合方法,生成了一种新的3km AOD数据集.在此基础上,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算了京津冀地区2016年PM2.5浓度,并用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融合后的AOD数据建立的模型可解释PM2.594.85%的浓度变化,交叉验证R2为0.94,RMSE为9.27μg/m3,MPE为6.72μg/m3,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基于GWR模型估算的京津冀地区2016年年均PM2.5浓度为58.57μg/m3,其中冬季PM2.5浓度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浓度最低,PM2.5月均浓度变化范围32.78~140.83μg/m3,8月份浓度最低,12月份浓度最高;空间分布南北差异显著,衡水市PM2.5污染最为严重,张家口市PM2.5浓度较低.利用此方法成功弥补了PM2.5空间缺失,为城市尺度的健康效应和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