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工业园区是中国乃至全球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但对区域环境也形成了较大压力。科学调控工业园区人地关系,推动园区绿色发展,对于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亟待深入研究。当前,从人地关系视角入手,多要素耦合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仍较匮乏。本文提出了工业园区人地关系内涵及基本分析框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工业园区人地关系相关研究的概况,重点对工业园区能源、水、土地、环境等方面可持续调控典型研究进行了分析。本文对工业园区人地关系研究的主要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需重点关注的三个基本问题,以期为推进园区绿色发展提供新视角。最后,建议从系统工程角度综合分析园区经济、能源、水、土地、环境等关键子系统的分异特征及相互作用,建立多目标、多属性、多要素协同的园区绿色发展路径优化调控方法,支撑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工业园区同时又是污染产生排放集中地,我国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阻碍了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可以从园区层面出发解决污染问题,这是个既复杂又重要的工作。本文在分析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工业园区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发现总体上园区环境管理水平较差。工业生态化建设为进行合理的园区环境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基于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工业园区环境管理的对策:1提升生态工业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2确立生态化建设思想,以生态化建设促进环境管理效率的提升;3加强工业生态化建设相关政策法规、规划的完善和实施;4构建工业生态化建设信息服务平台,以生态化建设来实现工业园区科学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3.
工业园区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强大引擎,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以青岛高新区为研究对象,编制了2016—2020年该园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通过情景分析探讨了其碳达峰路径,并为中国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提出了低碳发展政策建议。研究显示,2016—2020年,青岛高新区碳排放总量从32.88万t增加至43.78万t,碳排放强度由0.47 t/万元降至0.36 t/万元。工业能耗是青岛高新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其实现碳达峰的关键部门。生活用能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大,是青岛高新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进集中供热设施、煤改气等举措,青岛高新区预计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总量达到71.58万t,碳排放强度降至0.27 t/万元。我国需制定统一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建立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挖掘能源及环境基础设施的减排潜力,促进我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
迅速的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其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我国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推行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鉴于绿色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环境多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本研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中国经济—资源—环境的动态模型,并在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五种典型发展模式对政策进行仿真,进而对不同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大环保、能源设备更新投资,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过程中还要注重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从整体层面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同时,政府还要关注绿色发展的文化建设,促进公众生活和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近10年产业化、生态化、城市化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并对其协调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现阶段云南城镇化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两大对策建议。即城镇化建设要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实现创新发展和加大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建设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为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考虑能源—经济—环境大系统的协调作用,构建中国能源需求预测预警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情景模拟方法模拟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产业结构、能源政策不同的三种情景,分别预测“十三五”期间中国能源需求量、需求结构、CO2排放量和能源预警指标。研究发现:新常态下,能源需求总量增速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当经济增速为6.5%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加大能源调控力度,到2020年时我国能源需求量达到50.78亿t标准煤,非化石能源需求比例为16.1%,CO2排放量将达到103亿t,能源自给率为82.7%,该指标处于预警区域。本研究为新常态下中国能源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天津市工业园区发展沿革和经济环境绩效,分析了2018—2020年园区“围城治理”措施及成效,识别新时代园区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提出策略建议。研究发现:天津工业立市特征突出,工业园区更是主战场,曾为全国园区的发展起到重要带头作用。园区“围城治理”较好地解决了存量土地、环境等问题,开启了天津园区发展新阶段。天津市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仍面临基础薄弱、驱动力减弱、保留园区与被整合园区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不清晰等挑战。研究提出三项建议:一是立足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提升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加速科技创新资源及高端创新要素向园区流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配套能力,激发园区科技创新动能。二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市强化园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分区分类制定园区跨越式发展策略并完善考核机制,开展绩效评价动态优化。三是以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化和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能力提升为抓手,深化园区转型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相似文献   

8.
钟钢  曹丽君  贾玮 《四川环境》2010,29(5):82-86
通过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评估,分析其低碳发展的能源特征、经济特征与人力特征,并确定工业园区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能源。基于能源-碳减排(EC)、经济-能源-碳减排(EEC)和人力-经济-能源-碳减排(HEEC)三种不同情景,在未来发展的一定规划期内,对工业园区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能源进行规划分析,确定其年递减率,从而实现工业园区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评估与规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快速工业化发展,尤其是新建工业项目"入园进区"的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越来越成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从园区准入、适用标准、管理体系等方面对当前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中的问题的梳理,对工业园区系统化的工业园区环境行政管理体系进行探讨,研究建议:在园区设立时,应突出区域上资源、能源、环境三元优化与统一,园区企业入园突出环境准入尤其是有利于园区的生态化与循环化改造;在园区企业水污染防治中,应探索园区企业协同治污的差异化排放标准,建立全过程控制水污染防治路线;在环境管理体制创新中,应以排污许可管理为主线,构建园区环境管理相关方协同的系统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开发区全面进行生态化改造、实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最佳裁体,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文介绍了我国生态产业示范园发展现状,对工业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寻找定量评价生态工业园区的有效方式,以此实现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各个园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确定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1.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2.
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国际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构建合理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是科学监测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为有效监测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与 IAEG-SDGs全球指标框架吻合、对应生态环境部主管部门职责且有数据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子目标及评估指标的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子目标整体表现较好,但具体表现仍然存在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体系、强化重点领域短板研究、提升中国生态环境领域 SDGs的整体表现和增加国际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接纳度与认可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是未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也将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机会,更是关系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从城市视角出发,通过对我国城市人口、经济、污染分布的不平衡和分异性分析,利用已有的经验研究结论,找到识别国家战略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核心问题的依据和判断标准,最终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省市、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非道路移动机械保有量与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其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相关的防治策略研究亟待加强。本研究首先总结了中国与欧美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类型的划分方式及标准;其次,对中国与欧美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进行归纳;最后,对现行中国与欧美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分析发现,国内标准与欧美标准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以期为国内制定科学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提供参考,为污染物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我国在历史上同属传统的东亚小农经济国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具有共通性。日本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适应,政府也数次推动乡村振兴。对比研究中日两国农村环境管理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虽然两国在农村环境管理上有相似性,但也有较大不同,我国不能完全照搬日本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必须走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特色道路,循序渐进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在开展农村环保工作的具体举措上,日本也有较多可借鉴之处:一是以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保障农村环境管理;二是以精准的财政补贴支撑农村环境管理;三是以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服务农村环境管理;四是以规范的行业和市场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环境管理;五是以亲民务实的环境宣传教育助力农村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7.
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数据有助于认识我国企业的环保行为,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对近年来企业经济行为的理解。本文立足于坚持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实证研究了财务状况、系统性风险对我国电力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忽视,电力企业系统性风险无法影响其ESG表现。研究还发现,较好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促进公司ESG表现,但良好的营运能力会使公司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将系统性风险与电力行业ESG研究相结合,为未来的扩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并就加强信息披露监督、继续深化绿色市场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绿色高质量发展,对生态产品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政策工具相继出现,致力于将自然给予的生态产品资本化,并赋能经济发展。其中,衢州市柯城区的“一村万树”项目就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本文对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项目及其绿色期权模式进行研究,结合部门统计数据和空间信息数据,对“一村万树”项目实施区2018年的生态效益进行核算,并选取柯城区2010—2018年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探析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八条设计原则,定性分析了“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的合理性。结果显示:“一村万树”实施区2018年的生态效益为124.63亿元,约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估算值的1.68倍,说明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同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项目实施对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柯城区“一村万树”项目以及绿色期权模式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的乡村绿化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近6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本文立足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现状,重点从强化制度约束性、机制协同性和政策指导性等角度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框架,并提出了构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海洋生态环境管理分区、建立以氮磷污染物为重点的陆海协同排放管控制度、完善以监测评估为核心的海洋生态监管制度、建立以入海河流和海湾为重点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和完善以海洋生态补偿和赔偿为核心的财政政策等重点任务,可为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等大变局背景下,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和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全球气候问题需要全球气候治理的主体去认知与改造,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有着关键性影响。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的内涵和外延在持续变化,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全球气候治理主体走向共同体化,并且正在形成一种规范。全球气候治理主体间在利益、责任与命运关系的演化,对更大范围的、更深程度的主体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基于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共同体及其关系的发展情况与趋势,同时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引导全球气候治理主体共同体及其关系,以更好聚焦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因素,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